附近400元三小时_300一晚同城约茶_附近人100块钱

MENU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 首页» 新闻中心» 媒体报道

深圳基因添活力 ,大隐于深争一流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排头兵

2020-07-16 06:57:00来源:

【字体:

  

  7月15日,记者从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获悉,2020年7月5日,Nature (自然)指数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大学/机构排名(2019年5月1日到2020年4月30日)。中国农业科学院位列全国农业类院校/机构第一名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基因组所”)表现出色,位列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,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排头兵。其中Count指数25, Share指数4.26。

 

  科研成果位居全国同类院所第一

  作为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共同举办的新型研究所,基因组所成立5年来,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科研成果频出,自然指数表现出色。从论文数量来看,过去一年基因组所收录在Nature指数中的论文共25篇;从论文质量来看,25篇论文中包括《细胞》1篇、《自然》3篇,《自然》子刊11篇;从Share指数来看,基因组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,开展了广泛的外部协作,推动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科学研究新模式。

  记者获悉,该所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。开创主动精准引才、柔性引进和国际引才新方式,引进高层次人才32位,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等11位国际顶尖专家为兼职教授和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。其开展共享式用才,外部引进2名国家级人才。强化内部人才培养,2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,2人通过院青年英才择优评审,18人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,5人认定为省部级人才。该所黄三文研究员获得“大北农科技奖”。拓宽人才培养渠道,中国农科院深圳研究生院确定于2020年正式招生和办学,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达成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或意向,在站出站博士后101人,在所研究生110人。

  通过源头创新,该所推动我国在农业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保持国际前沿地位。在《细胞》《自然》《科学》等顶级权威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篇,1项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,3项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。

  据介绍,目前,农业基因组学已进入大数据、大科学时代,将催生更多重大的科研突破和科学发现。该所将继续致力于科学发展及创新,积极推进大规模的植物、动物等农业相关基因组学研究,推动以可持续方式供给个性化食品,让科学美化生活。

 

  加快推动“深圳国际农业食品科学中心”和“深圳国际食品谷”建设

  大隐隐于市。作为中国农业科研的顶尖机构,该所扎根在深圳大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。记者昨日参观其农场,只见金黄的稻田长势喜人!陪同的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的同志告诉记者,虽然深圳没有农村、农民,但中国顶尖的农业科技在深圳都有试验田。这些年该所还积极服务于深圳“双区驱动”战略,为深圳食品安全和农业扶贫工作做贡献。

  7月15日,为促进深圳市创建“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”,加快推动“深圳国际农业食品科学中心”和“深圳国际食品谷”建设,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荷兰瓦赫宁根食品安全研究所(Wageningen Food Safety Research,WAFR)以远程线上的方式签订了合作协议,双方将在科学和教育领域建立联系,推动双方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。

  根据协议,基因组所与瓦赫宁根食品安全研究所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利用包括多组学和大数据、全基因组测序、人工智能在内的前沿技术,围绕食品安全及质量检测,开展科学研究,加强人才交流培养,推动深圳国际食品谷建设,为“圳品”质量与安全保驾护航。

  该所还与深圳市对口扶贫前方指挥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创建“科技+党建+产业”扶贫新模式。成立科技扶贫工作小组,整合院内20个科研团队及合作企业,筹措资金1650万元,联合中农海稻公司在新疆喀什建立3000亩盐碱稻示范基地,带动2000个贫困户脱贫;该所联合相关院所在新疆塔县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培育牦牛新品种,建成牦牛繁育场3个,引进牦牛100多头。参与“东西部扶贫协作”,与广西巴马政府签订合作协议,成功申请广西巴马香猪资源开发工程中心,建设长寿健康农产品示范园,对接深圳企业助销巴马农产品千万元;该所与有关机构还在云南昭通联合开展马铃薯、苹果和天麻的品种研发和保鲜技术工作。开展 “菊花展”“油菜花展”等公益科普活动,累计向4万余人科普农业基因组学知识。

TOP TOP